ISO14001认证辅导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辅导
ISO14001认证咨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咨询
ISO14000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办理
适用标准ISO14001:2015
周期1个月左右
证书有效可查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辅导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辅导
**
审核流程协助推进
办理周期30-90日
申报作用提升信用度 招投标加分
ISO14000认证顾问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申请
ISO14001认证培训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材料顾问协助处理
资料咨询依据标准整理
认证前提咨询协助
认证条件协助企业补齐
在证书三年有效期满前进行,甲方应至少在认证证书到期**个月提出要求,并与乙方签订认证合同后进行再认证审核,甲方应确保符合认证的各种条件,以确保完成认证批准。因甲方未按期完成上述义务导致认证无法批准的,乙方不承担任何责任。如甲方未按期接受乙方的再认证审核,乙方将暂停甲方使用认证证书及标识。
受理认证申请
申请评审
本机构根据申请认证的范围及场所、员工人数、完成认证活动所
需时间和其他影响认证活动的因素,对认证申请组织提交的申请资料
进行评审,并保存评审记录,综合确定是否受理认证申请。
评审结果处理
认证人员要求
参与HSE 认证活动的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个人素质和健康、安全与环境认证审核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和(或)工作经历。
参与HSE 认证的认证人员应符合以下条件:
(1)取得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的OHSMS 和EMS 注册审核员。
(2)认证人员应具有相应行业的能力(按照OHSMS 和EMS 能力评价准则评定)。
(3)经过HSE 相关标准的培训。
生产品种状态标志
生产品种状态牌内容有:品名、规格、批号、计划产量、生产日期。内容应随生产改变而及时更换。
该牌一般挂于操作间门口。
当同一操作间内有二台以上设备,且二台以上设备同时生产不同批号产品时,操作间不挂生产品种牌,而应将生产品种牌挂在每台设备上。
清洁状态标志
除设备上已有外,其他容器具、工具、洁具也应有清洁状态标志,一般有二种:未清洁、清洁待用。
该牌应根据容器具、工具、洁具的清洁状态及时更换。
清洁待用牌上应标明清洁人、清洁时间、有效期至。
可采用不同类工具分别挂牌或以区域统一挂牌形式。
清场状态标志
清场状态标志有三种:清场中、未清场、已清场。
该牌放在操作间门口。在生产时无清场状态标志。在不生产允许显示其中一种状态标志牌。
清场记录副本应含有岗位名称、清场品名、批号及相关的清场内容、清场人、清场时间、检查人、检查时间、清场结论。
清场中表示生产完未清场或清场后未经检查员检查合格或检查不合格状态,可用未清场标志牌表示。
清场记录副本在清场检查合格时挂上,在下批生产时取下,附入本批生产记录中。在生产时的状态标志应是操作间的品种状态标志。
批间清场,清场合格可不挂清场副本,仍应填写清场副本并进入下批生产记录中,但应立即更换生产品种状态标志。
公司必须设立消防管理专管员负责整个公司的消防安全工作。
消防专管员必须每天对全厂进行安全巡回检查,发现消防隐患,及时进行整改、排除。
整个公司必须装有与之相适应的、人人会使用的简易的防、灭火器,以便对付突发的消防事故。
整个公司必须装有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水、皮带管道,由消防专管员负责管理。
消防专管员必须对消防器材、车间的消防安全门进行检查,以便能随时使用和开启,对于生锈不能用的器材必须及时更换。对消防器材要注意年检,保证其在有效期内。
生产车间禁止动用明火,如生产需要必须进行申请明火动用证,使用明火时人员不得离开。严禁带火源进入车间,严禁在车间抽烟。
禁止带火源进入仓库,禁止在仓库内吸烟。易燃易爆品必须存放在危险品仓库。
设危险品专储库,并严格按《危险品安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不得将化学性质与防火、灭火方法相抵触的物品贮存在一起。
化验员、实验室及车间化验室在使用电炉、烘箱、高压灭菌锅时必须注意消防安全检查,做到小心使用,正确操作,人离电断。
化验室及实验室在使用易燃易爆、时必须严格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且废弃的不得随意倒入水道中,以免积蓄爆炸。
1.目的
为了对粉尘和废气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减少粉尘和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和对人身的伤害,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粉尘与废气的控制管理。
3 职责
3.1 财务部负责所有办公、生产过程中的粉尘、废气污染的控制管理。
3.2 财务部负责粉尘废气控制的监督检查。
4 工作程序
4.1 管理办法
4.1.1 经营活动过程中,仓库、办公、操作应保持良好通风,以降低作业场所粉尘废气浓度。
4.1.2 为了减少粉尘、废气对人身的伤害,现场内局部粉尘、废气浓度高的工位,应加装吸排气装置,财务部负责对排气装置进行维护,确保排气装置完好。
4.2 新、扩、改项目设备管理。
新、扩、改项目及设备如可能造成粉尘、废气排放或大气污染,财务部负责人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环境因素和危害识别、评价,并制定相应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