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50001认证顾问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咨询
ISO50001认证咨询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辅导
ISO50001认证培训能源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ISO50001认证辅导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申请
ISO50001认证申请能源管理体系建立指导
资料顾问协助整理
材料咨询依据标准咨询
能源管理体系(EnMS)所需资料整理:
1 能源加工、转换和使用的说明(流程图)(可包含于*5项中)
2 主要用能设备清单(可包含于*7项中)
3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清单
4 能源评审报告
5 能源管理目标、指标和实施方案
6 近一年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包括年报、季报,适用于重点用能企业)
7 近一年的节能自查报告(适用于重点用能企业)
8 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结果(适用于重点用能企业)
9 能源审计报告(适用于重点用能企业)
10 节能规划报告(适用于重点用能企业)
1、内部审核总结报告
2、能源内审检查表ISO50001:2018
3、能源管理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合规性评价记录
4、能源方针
5、能源目标指标
6、电计量网络图、蒸汽网络图、自来水网络图 ISO50001:2018
7、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差距分析表
8、能源流向图
9、初始能源评审报告
10、节能机会和优控节能机会识别清单
11、 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管理评审报告
12、工艺流程图
13、主要耗能设备清单等
国内外能源管理概述
*1节 中国能源管理政策简介
*二节 国际节能经验简介
*二章 能源管理相关工作介绍
*1节 能源审计简介
*二节 清洁生产简介
*三节 合同能源管理简介
*四节 清洁发展机制简介
*五节 相关认证简介
*六节 能源管理体系与各类能源管理活动的关系
*三章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理解要点及实施建议
*1节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适用范围、特点和运行模式
*二节 术语与定义的理解要点
*三节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理解要点
我国能源消费与利用现状
1.能源消费特点
(1)能源消费总量与进口量不断增加
(2)能源消费结构过度依赖煤炭
(3)工业是能源消耗的主体
2.能源利用情况
(1)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① 单位产值能耗,2002年比1990年下降50% 。
② 单位产品能耗
③ 能源效率: 2000年能源效率为33%,比1990年提高5个百分点。
(2)节能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1-2002年的12年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7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以年均3.6%的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9.7%的增长速度。
(3)能源利用效率与国外的差距(2000年计)
① 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0.43倍。
② 单位产品能耗
③ 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
④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
⑤ 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比国际水平低10个百分点。
3.面临的能源问题
(1)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图1-1 资源的人均占有量 (2)能源效率仍然较低
(3)生态环境压力明显
(4)能源结构需要优化
(5)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能源与能源消费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提出,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1. 能源的定义
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 23331),已把“能源”定义为:能源是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资源。
2)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是提供能量的物质。而水流、风流、海浪、潮汐等主要是一种物质运动;太阳能、地热能是提供资源和运动的结合。
2.能源的分类
(1)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① 是指从自然界直接取得并不改变其使用价值的根本形式和运动形式就可以获得其能量的物质及物质运动形式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
② 经过加工转换成而形成的具有更高使用价值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2)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
① 在自然界中那些不随提供能量的过程而丧失其继续提供能量的功能的物质或物质运动过程,称之可再生能源 。
② 那些随提供能量的过程而丧失其继续或者周期性提供能量的功能的物质或物质运动过程。
(3)常规能源与新能源
(4)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
(5)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
3.能源消费
① 能源消费按人平均的占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 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
认证前准备
1、认证前准备培训、陪同人员培训 使陪同人员了解陪同审核员审核的职责、作用及工作内容 准备迎审资料,自查,核对;确定认证审核陪同人员;配合模拟审核,提供设施,资源。 培训陪同人员,讲解第三方认证审核要求,注意事项,需准备的资料;模拟审核。
2、模拟审核 立的符合性审核,检查企业是否具备第三方认证条件
3、模拟审核不符合项整改
对审核开出的问题点、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纠正措施,避免类似情况再发生
对问题点、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纠正措施 企业进行不符合项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