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1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ISO14000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辅导
价格费用优惠面议
适用标准ISO14001:2015
周期1个月左右
证书有效可查
ISO14001认证辅导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辅导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认证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辅导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辅导
**
审核流程协助推进
服务优势一对一服务
申报作用提升信用度 招投标加分
ISO14000认证顾问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申请
ISO14001认证培训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
ISO14001认证咨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咨询
需要哪些材料顾问协助处理
需哪些资料咨询依据标准整理
认证前提咨询协助
认证条件协助企业补齐
1 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制定纠正措施的要求和方法,旨在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改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实施与验证。
3 职责
3.1综合办公室负责组织对体系及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控制,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3.2项目管理处负责组织对产品和服务持续改进及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控制,并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3.3各部门负责分管范围内相应的改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控制和实施。
3.4总经理负责监督、协调改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4 工作程序
4.1纠正措施的制定
4.1.1当服务质量发生不合格时,由项目管理处会同相关部门对不合格做出评审,并确定纠正措施要求。在制定纠正措施前,应充分调查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并记录调查分析的结果。
4.1.2改进活动
对涉及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改进及资源需求变化,在策划和管理时应考虑:
a.改进项目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b.分析现有过程的状况确定改进方案;
c.实施改进并评价改进的结果。
4.1.3综合办公室通过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的贯彻过程、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管理评审的结果,积寻找体系持续改进的机会,确定需要改进的方面(如销售改造、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及环境质量的改善等),组织各部门进行策划,制定改进计划报体系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批准后,予以实施。
4.1.4总经理和体系负责人应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促使每个员工能以主人翁的积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公司持续改进作出贡献。
4.2纠正措施
4.2.1对于存在的不合格应采取纠正措施,以消除不合格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4.2.2识别不合格
a.产品和服务质量出现重大问题或**过公司规定值时;
b.管理评审发现不合格时;
c.顾客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投诉时;
d.内审发现不合格时;
e.出现重大环境污染或环境事故时;
f.供方产品或服务出现严重不合格时;
g.其他不符合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或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的情况。
4.2.3原因分析、措施制定、实施与验证可采用统计销售或试验的方法来确定主要原因。
4.2.3.1对情况a、b、g,项目管理处要求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4.2.3.2对情况c,由项目管理处填写《改进控制程序》中“不合格事实”及“原因分析”栏,由责任部门采取纠正措施,责任部门将结果反馈给综合办公室,由经营管理处及时转告顾客并取得顾客满意。
4.2.3.3对情况d,由审核组发出“不合格处理单”,执行《内部审核程序》。
4.2.3.4对情况e,综合办公室填写《改进控制程序》中“不合格事实”及“原因分析栏”定出责任部门,要求责任部门采取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4.2.3.5当出现情况f时,项目管理处填写《改进控制程序》中“不合格事实”栏,并通知供方,要求供方进行原因分析,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如果是服务供方的质量问题,则由服务接受部门填写《改进控制程序》,通知对方采取纠正措施,并跟踪验证其实施效果。
4.2.4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a.每项纠正措施完成后,该部门负责人对实施效果的有效性进行评审。
b.当不合格原因是由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文件的不完善所致时,应对相关文件进行评审、修订,具体按《文件控制程序》规定执行。
4.3预防措施
4.3.1公司应识别潜在的不合格,并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适应。
4.3.2识别潜在不合格
项目管理处要及时重点分析如下记录:a.供方供货质量统计、服务质量统计(如调查表、排列图等)、市场分析、顾客满意程度调查等;b.以往的内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c.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执行记录等。
以便及时了解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过程、服务趋势及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并在日常对体系运作的检查和监督过程中,及时收集分析各方面的反馈信息。
4.3.3发现有潜在不合格事实时,根据潜在问题影响程度确定轻重缓急,由项目管理处召集相关部门讨论原因,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并定出预防措施和责任部门,并跟踪验证实施效果。
4.3.4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a.项目管理处适时对预防措施有效性进行评审。
b.当潜在不合格原因是由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文件的不完善所致时,应对相关文件进行评审、修订,具体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4.4改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实施控制及记录
4.4.1在改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中,体系负责人负责配置必要的资源协助分析原因和确定责任部门,并监督措施实施的过程。
EMS管理体系:
为实现包括提高EMS绩效在内的预期结果,公司应依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EMS管理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建立和保持EMS管理体系时,公司应考虑公司内外部环境和利益相关方需求中所获取的知识。
一、导入准备
1.调研分析及管理体系的编订
2.动员/培训
二、体系发布/运行
3.程序分析编订及试行
4.法规/顾客及相关方需求
5.环境方针和目标订定
6.手册编订
7.书分析编订
8.表单分析编订
9.文件发布/运行
三、体系评审
10.内部审核及检讨改进
11.管理评审/符合性审核
会成员包括院长、或经其授权人或其它科室主管。
2.1:具有决策权人员担任,由院长,或其代理人担任。
.主要任务:
2.1.1 订定环境管理体系方针。
2.1.2 于会议中担任(例:管理评审会议)。
2.1.3 督导推行执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工作。
2.2副:具有协助或代理决策权人员来担任。
.主要任务:
2.2.1 协助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方针。
2.2.2 作为的咨询幕僚。
2.2.3 于出缺时,代理其主持会议。
2.3执行秘书/总干事:由办公室相关人员担任。主要任务:
2.3.1 掌握会的任务,推动及执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工作。
2.3.2 追踪会议中所决议事项。
2.3.3 检讨执行绩效,并于会议中提报。
2.3.4 确保改善活动,持续性的展开。
2.4小组成员:由各科室科长担任,主要任务:
2.4.1 制(修)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相关支持程序。
2.4.2 执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管理作业或会议决议事项。
2.4.3提供建议或研拟可行方案。
2.4.4落实高层管理者的环境管理体系方针。
理解公司及其所处的环境:
公司应确定与其目的有关的, 影响其实现EMS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的外部和内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受公司影响或能够影响公司的环境状况。
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要及期望:
公司应识别:
a) 与EMS管理体系有关的利益相关方;
b) 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期望(即要求)。
c) 利益相关方的哪些需求与期望会成为其合规性义务。
公司已建立《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控制程序》。
4.3 确定EMS管理体系的范围: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总则:
1) 公司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满足环境因素、合规性义务等要求所需的过程。当策划EMS管理体系时,公司应考虑公司内外部环境中提及的问题和利益相关方中提及的要求;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
2) 并确定需要应对的与下述有关的环境因素、合规性义务中识别的其他问题和要求。以确保EMS管理体系取得预期结果;预防,或减少不期望的结果,包括外部环境状况对公司的潜在影响;实现持续改进。
3) 在EMS管理体系的范围内,公司应确定潜在的紧急情况,包括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状况。
4)已建立《风险和机会识别评价应对程序》。
环境因素:
1)目的:通过对公司所有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从而确定出环境因素及危险源和**改善的重要环境因素及不可接受的风险,作为EMS方针目标的设定依据。
2) 内容:
a) 环境因素的识别必须考虑到公司活动、产品、服务、生命周期的观点及为本公司
服务的相关方对环境的影响;
b) 环境因素的识别必须考虑到正常、异常、紧急、正面、、过去、 现在、将来、直接、间接等各方面情况;
c) 根据各环境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程度评价出重大环境因素/不
可接受的风险作为公司制定EMS方针、目标的依据;
d) 重大环境因素的评价和**等级的评估应根据《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执行;
e) 对于不可接受的风险所采取的措施方法可考虑消除、取代、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加以控制。 改善**级必要时需考虑到公司的财力、技术 、相关方要求及法律法规要求。同时需要考虑到其采取措施后可能将产生新的风险并对其措施有效性进行评价。
f) 重大环境因素应在公司各部门和各层次间进行沟通。
g) 环境因素及其重要程度应依据公司的活动、产品及服务的变更,定期进行评估,
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
h) 公司已建立《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文件是否按要求形成目录,文件是否按要求发放。外来文件是否收集并传达。
记录填写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要求保存相关记录。
是否保存公司各人员教育培训等档案,是否按要求实施培训
是否定期对职工进行了体检,是否有不合格,是否采取改进措施。
是否策划内审,内审实施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进行体系运行绩效监视和测量。
采购计划是否经过审批,信息是否充分。
是否对所用供方进行了有效的供方评价。
是否建立了合格供方名录。
是否组织识别和评价环境因素、危险源。
是否对环境因素及危险源实施了有效的控制。
是否识别体系运行相关法律法规并进行合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