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应具备保证产品质量所必需的进货质量控制、过程质量控制、成品质量控制等能力和必要的设备、辅助检具,检验项目覆盖整车/发动机主要技术特性参数、主要零部件基本技术参数、功能和性能方面的检验内容,性能指标应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且与所要求的测量能力一致。
应对检验设备,包括有关检验测试程序(软件)进行控制,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当发现检验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该检验设备和有关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
应对过程监视测量设备实施控制,包括有关监控程序软件进行控制,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校准或检定;或进行必要的维护活动。
设置实验室时,应建立实验室管理手册,明确规定对实验室环境、设备、人员、实验规程、样件、标准器的管理规定。" "1、检验设备配置
1)进货检验和试验,至少应配置电子电控系统、风窗玻璃刮水器、车门锁、车门铰链、玻璃升降器、安全带拉伸等总成和部件的性能、功能、耐久性检验和试验仪器和试验台架。
2)过程检验和监测,应配置以下相应监测仪器:
①便携式三坐标(对冲压模具进行全尺寸检验)。
②X射线检验仪(对焊点质量焊接强度、直径、焊核形状、密封胶强度)
三坐标测量仪(对白车身和焊合组件全尺寸检查)和**验具。
③涂装槽液化学分析仪,漆面光泽仪、硬度仪、测厚仪、黏度计。
④扭矩扳手、各类定值夹注设备(制动液真空加注机、制冷剂真空加注机、冷媒加注机、离合液加注机、转向助力液真空加注机)。
3)整车下线检测,应配置前照灯检测仪、反力滚筒式制动检验台、滑板式侧滑检验台、轴重检验台、转向角检测仪、四轮定位仪、尾气分析仪、声级计、汽车速度表检验台、透射式烟度计、电子电器多功能测试台架、淋雨房(中雨、大雨)。此外,还应考虑试车跑道的建设。
2、校准和检定
建立检验仪器和试验设备台帐,明确检测设备的精度、量程、检定/校准周期要求,符合计量检定或校准标准规定,并按照周期实施检定或校准。
校准人员能理解计量检定或校准方法,并能熟练操作。
检验仪器和试验设备应具有足够分辨力,必要时进行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
应对检验仪器和试验设备的校准状态进行标识,在调整、搬运、维护、储存期间防止损坏和失准。当发现检验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该检验设备和有关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
3、编制企业内部实验室手册,确定试验项目、评价内容、试验方法、校准方法、设备清单、标准器、样件、相关标准、人员资质等方面的规定。
内部实验室是进行产品材料分析、产品性能检验、功能测试、可靠性及耐久性试验、计量检定及校准的场所,实验室范围包括产品研发验证的相关试验。" "1、查阅《检验仪器和试验设备台帐》,对照检验设备配置要求,确认是否满足。
2、查阅《检验仪器和试验设备》检定/校准周期计划安排,确认近期校准或检定活动是否符合计划周期,现场观察在用的仪器或设备是否在有效期内。
3、参观企业实验室,调阅《内部实验室手册》,其中内容是否满足规定要求,观察在做试验,是否按照规定的《实验规程》或《实验大纲》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整车/发动机主要技术特性参数、主要零部件基本技术参数 4.2.4记录控制
检测设备台账(含进货、过程监控和成品检验),含四*艺 7.6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检测设备标定计划、标定合格记录 7.6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量具/检具台账、发票、合格标签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量检具标定计划、标定合格记录 7.6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4.2.4记录控制
"检测设备作业指导书、维护/保养记录
设备监控程序文件(不符合要求的处理)" 7.6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4.2.4记录控制
量检具作业指导书 7.6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
电脑中设定的检测参数与公告技术参数保持一致 4.2.4记录控制
下线检验数据与合格证数据相符 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4.2.4记录控制
《试验室管理规定》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试验相关记录 4.2.4记录控制
试验室人员清单、教育经历、培训经历、工作经历、人员资格证、技能测评、岗位达标情况 6.2.2能力、培训和意识
"24、企业应按照GB/T 19001或其他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并实施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适用时,应获得通过第三方认证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证书应覆盖企业申请准入的所有产品和场所,同时证书应在有效期内。新建企业可在申请时只提交质量体系认证计划,但必须在准入批准后12个月内获得符合上述要求的第三方认证证书。
企业应编制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并规范执行,应保持相关执行报告。" "1、企业的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范围和时间有效性。
2、证书范围应说明产品范围和场所范围。产品范围至少含整车及自制零部件产品;场所范围应包括所有场所,如生产场所、设计场所、销售部门等可能单独在外的外部场所。
下属企业如不覆盖,则应有单独证书。
3、证书的企业名称、地址与申请书及《公告》相一致。
4、未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应提供书面的、正式的质量体系认证计划。
5、申报的产品种类和相关的过程在质量手册中均应描述,包括外包或外协过程。
6、“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是企业为保证批量生产认证产品的生产一致性而形成的文件化规定。具体内容应包括:
1)企业按照车型系列,对应各强检项标准,制定必要的试验或检验项目、内容、方法、频次、技术条件要求、记录及保存的文件规定。包括按照各项标准识别关键部件、材料、总成和关键生产过程、检验过程并确定其控制要求。
2)对于不在工厂现场所开展的必要试验或检验项目,以及应控制的关键部件、材料、总成和关键生产过程、检验过程,应在控制计划文件中特别列出,并说明控制的实际部门和所在地点。
3)企业规定的检验、试验条件要求中,与强检标准相关的项目控制技术参数限值规定不得低于标准的要求。
4)企业对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变更、申报与执行的相关规定。
5)企业在发现产品存在不一致情况时,如何落实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尽快恢复生产一致性的相关规定。
6)《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执行报告》,是企业定期(如每年)提交管理者的有关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执行情况的汇总文件。" "1、查阅企业的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质量手册,产品范围和场所范围应该相互一致,并覆盖申请准入的产品和场所。体系证书的依据应为较新质量体系标准,当正在换版时有相关认证中心出具的认证计划。证书有效期应覆盖审查当期。
2、查阅企业《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及其充分性、有效性;调阅近期《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执行报告》,该计划是否进行变更,变更是否按照程序文件规定进行控制。" "a、完整的体系文件;
b、制定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计划" 4.2文件要求4.2.2质量手册4.2.3文件控制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生产一致性控制计划及检查记录 4.2.4记录控制
"26、应建立和落实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能力评价、岗位培训、考核制度和聘用机制,并应保持适当的记录。
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均应具备相应的资格、专业技能及知识,应能够按程序文件、工艺文件或相关作业指导书开展工作。
" "在本条款中与质量相关的人员,主要是指生产线工人、检验人员、生产技术管理人员、质量技术管理人员、辅助作业工人。
1、企业应建立人员管理、评价与考核制度;
2、重点关注关键工序操作人员、检验和试验人员、计量人员、新上岗人员或新调整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岗位能力评价。" "1、了解质量相关人员工作权限、人员配置及资格技能情况;
2、查阅《人员管理、评价与考核制度》、培训计划及培训记录、岗位能力评价记录等文件和记录;
3、现场观察关键工序操作人员、检验和试验人员操作,是否与文件规定一致。" 质量管理人员清单、教育经历、培训经历、工作经历 6.2.2能力、培训和意识
上岗证、培训与测评记录,年度绩效考核结果、技能测评记录 6.2.2能力、培训和意识
内审员、关键工序操作人员、检验和试验人员、计量人员资格证 6.2.1总则6.2.2能力、培训和意识
质量管理人员每季度开展一次岗位达标考试 6.2.2能力、培训和意识
25、应实施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库存计划、库存周转期、过程质量监控信息、产品技术信息及整车/发动机出厂检测数据等企业制造执行系统运行信息建立数据库,明确各类信息保存期限,确保数据信息的存储系统能够支持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需求。 "在满足*5条款规定的硬件配置要求前提下,要求企业在生产、库存、物流、质控等系统中有效运行信息化管理系统。
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将在对各生产过程基础数据进行快速有效采集的基础上,实现作业计划的自动制定与调整、生产过程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和分析。
物料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缺料预警提示、物料BOM接收、缺料呼叫和线边物料管理等四个部分内容。" "1、了解信息化管理系统框架、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设备清单。
2、查阅相关文件,如管理制度、运行记录、系统维护监控记录等。
3、现场观察在生产、库存、物流、质控等某2个系统的数据库,对照实际排产计划核查信息数据库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IT整体规划、业务内容、实施蓝图 6.3基础设施
与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相关的所有硬件、软件清单,如SAP\EMS等 6.3基础设施
能随时查阅各项业务内容及相关数据 4.2.4记录控制
所有采集数据至少能保存十年 4.2.4记录控制
29、应建立从关键零部件总成供应商至整车/发动机出厂的完整产品可追溯体系。当产品因制造或设计缺陷发生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重大共性问题时(包括由于供应商原因引起的问题),利用产品追溯系统应能*查明原因,确定产品召回范围,并采取相应措施;当顾客需要维修备件时,应能够*确定所需备件的供应商、型号、规格及技术参数。 "1、应建立整车产品信息及出厂检测数据记录的存储系统,其中整车基本信息存档期限为车辆的设计使用年限;产品的检验测试数据存档期限不少于2年,或企业保修质量承诺规定的里程或期限。
2、追溯系统的设计,应以能够快速查明问题源为根本,考虑追溯系统信息设计的详实程度。" "1、查阅相关文件,企业对生命周期、记录保存期、档案的规定;
2、检查相关信息记录、档案;
3、调阅产品生产、销售数据资料,抽样某关键部件的可追溯性,是否能够支持产品质量的追溯要求。" 《产品标识与追溯管理办法》(涉及零部件、整车、发动机)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28、应建立合格证管理制度和合格证信息数据库。按照合格证管理有关规定,明确制作、发放、上传信息的职能人员;制作并发放符合要求的产品合格证;在规定期限内上传合格证信息,保存合格证制作和发放的记录。 "1、合格证管理制度和合格证信息数据库,应确保实车、合格证、合格证信息数据库、产品《公告》信息的一致性。
2、对制作、发放、上传合格证的职能人员,应明确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员,且应为不同人员。" "1、查阅相关文件,了解企业的合格证管理制度及有关规定;
2、检查合格证制作和发放记录;
3、了解合格证管理人员情况,与上报人员对照;
4、调阅合格证数据库、上传数据库,比对公告信息。" 《合格证管理制度》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
合格证管理档案及数据库 4.2.4记录控制
合格证数据库信息与上传信息一致,合格证制作和发放的记录 4.2.4记录控制
合格证管理人员岗位说明书、技能测评、岗位达标、绩效考核 5.5.1职责和权限6.2.2能力、培训和意识
"30、应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识别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并确定合格供应商评价标准,对供应商及其关键零部件进行评价和选择,在采购活动中规范实施并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应保留对合格供应商的评价、选择、管理记录。
应识别关键零部件供应链,在零部件总成至原材料的供应链上,掌握各材料、零件、部件的性能、成分、尺寸等技术条件状态,以及合格供应商名称,予以控制并保存。
企业应将影响车辆关键性能和功能的部件,与安全、节能、环保、防盗性能直接相关或有关的部件和材料,作为关键零部件和材料予以控制和管理。"
"企业应将影响车辆关键性能和功能的部件,与安全和法规性能直接相关或有关的部件和材料,作为关键零部件和材料予以控制。具体要求如下:
1、对关键零部件的界定
发动机、变速箱、副驾驶安全气囊总成、左前制动器、安全气囊控制器、驾驶座安全带、副车架总成、右前制动器、ABS控制器、副驾驶座安全带、后轴总成、左后制动器、ECU、左后安全带、转向机总成、右后制动器、制动泵及助力器、右后安全带、燃油箱总成、左前座椅总成、转向柱总成、中后安全带、主驾驶安全气囊总成、右前座椅总成、组合仪表、左传动轴总成、右传动轴总成、钥匙识别号、车身骨架(A/B/C柱、**蓬支架、车身地板等)。
2、对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管理" "1、查阅合格供方清单,关注新产品的供方、新加入的供方、出现问题的供方、不合格品率/附加运费/质量罚款较高的供方、关键总成的供方、产品出现改动的供方,是否按照规定要求进行选择评价供方,调阅相关记录;
2、查阅产品批准和供方评价记录,抽样3-5个关键零部件。" 供应商管理的职责划分要求有明确的文件说明或者程序文件支撑 5.5.1职责和权限
合格供应商清单(说明哪些是关键重要件) 7.4.1采购过程
供应商潜在评价管理办法、审核记录(新开发的供应商) 7.4.1采购过程
供应商业绩评价管理办法(含商务、开发和质量) 7.4.1采购过程
供应商采购协议,订单合同 7.4.1采购过程
全尺寸和全性能的检验,即产品的OTS认可报告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与安全、节能、环保、防盗性能直接相关或有关的部件和材料的梳理(新版特别要求)---清单 7.2.1与产品有关要求的确定7.2.2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
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控制和管理 7.4.2采购信息7.4.3采购产品的验证
32、对采购过程、生产过程、交付过程、顾客反馈中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评价和处置;若关键零部件的安全性、环保性不满足规定要求,不允许让步接收。 "1、在产品实现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合格品,应明确各相关责任人员进行管理和产品追溯控制。对进货/在制品/成品在检验、试验、工艺监测、搬运、储存等活动中发现的不合格品(含可疑产品),应及时评审、隔离、标识、处置,必要时可由主管部门做出停线处理。
2、对于安全项或法规项产品,以及关重过程,出现不合格时,不能作让步接收处理。" "1、查阅不合格品台帐、检验记录、质量目标数据等,是否协调一致;
2、查看处置方式,是否合理,法规件不允许让步接收。"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8.3不合格品控制
进货检验时发现的不合格品应有记录、8D报告、供应商业绩评价、整改报告、问题关闭报告 7.4.3采购产品的验证8.3不合格品控制
不合格品台帐(按月统计) 8.3不合格品控制
《让步接收管理办法》(安全性、环保性不满足规定要求,不允许让步接收)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8.3不合格品控制
让步接收记录、执行情况 7.4.3采购产品的验证8.3不合格品控制
生产现场设置不合格品处置区域、不合格品标识 7.5.3标识和可追溯性;8.3不合格品控制
-/gjij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