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APQP*三阶段:
6.3.1 包装标准:
APQP 小组确保顾客有包装标准应将其体现到产品包装规范中去,如没有提供标准,则包装设计应考虑包装的技术要求。
6.3.2 产品/过程质量体系评审:
APQP 小组根据新产品的特殊控制要求,评审现有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能够满足,进行评价,提出质量体系改进意见,并按《产品/过程质量检查表》检查。
6.3.3 过程流程图:
APQP 小组制定过程流程图,过程流程图示意性地表示了现有的或提出的过程流程,可用来分析制造、装配过程自始至终的机器、材料、方法和人力变化的原因。流程图应表明产品贮存、搬运、生产和检测岗位的顺序,并描述操作过程中应控制的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并按《过程流程图检查表》检查。
6.3.4 平面布置:
APQP 小组根据过程流程的充分论证,确定采用的厂房、设备、工装、设施等。要大限度减少材料的搬运,优化场地空间的增值使用,促进材料的同步流动,所有材料流程须与过程流程图相协调,注明物流、检测点、贮存区等编制《平面布置图》。并根据《车间平面布置检查表》进行检查。
6.3.5 过程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APQP 小组依照过程流程图次序,按公司编制的《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程序》的要求对所有过程进行潜在失效模式的识别和后果分析,对所有特殊特性进行潜在失效模式的识别和后果分析,标注特殊特性符号, 按要求编写《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表》。并根据《过程FMEA 检查表》进行检查。
6.3.6 试生产控制计划:
APQP 小组在批量生产前按要求制定《试生产控制计划》,描述需进行的特性测试、尺寸测量和材料、功能试验,特殊特性在控制计划中的要求并标识特殊特性符号。试生产控制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遏制初期生产过程中或之前的潜在不符合,如:增加检验次数,增加生产过程中的检验和终检验点,增加审核,统计评价等。
6.3.7 过程指导书:
APQP 小组应确保所有对过程操作负有直接责任的操作人员提供足够详细的可理解的过程指导书,过程指导书应依据工程图样、性能规范、材料规范、包装标准及其他有关标准和控制计划、特殊特性清单、流程图、平面布置图、过程FMEA、过程参数、搬运要求和操作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作业指导书可采用多种适用的形式,并使操作人员在工作现场易于得到。
6.3.8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APQP 小组应确保按《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的要求制定所需的《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6.3.9 初始过程能力研究计划:
APQP 小组应制定一个《初始过程能力研究计划》,控制计划中被标识的特性将作为初始过程能力研究计划的基础。明确研究的对象、职责和方法,以确**程能力满足顾客的要求。
6.3.10 包装规范:
APQP 小组制定产品的包装规范来保证产品性能和特性在包装、搬运和开程中保持不变。
6.3.11 管理者支持:
APQP 小组在*三阶段结束时安排阶段评审,制定《阶段总结报告》,以增强管理者的承诺。将项目状况通报管理者代表,协助解决任何未决的议题。
6.1 搬运:
6.1.1 进料搬运:原辅料进公司后由仓管员安排搬运至*位置。
6.1.2 领退料、半成品、成品流转用叉车、人力推车进行搬运。搬运时应注意摆放平稳,运送注意安全并注意转弯,避免跌落、损坏。
6.1.3 交付搬运:产品上车时,避免碰伤产品;产品堆叠紧固好,避免于运输途中碰撞、掉落,注意防雨、防潮及损坏包装和产品。
6.2贮存和保护:
6.2.1 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公司入库前,必须经检验合格,由检验员在送检单上签字,方可入库。
6.2.2 各部门人员至仓库领退料及补料时,填写《报废单》与《领料单》,经主管批准后,交仓库保管员领料或退料,仓管员同时记录台帐。
6.2.3 库存物资要妥善保管,根据产品表面处理的不同性能,先进先出,防止成品出现影响外观的现象。
6.2.4 仓库保管员每月对库存物盘点一次,记录于库存表中,仓管员要做到帐、卡、物一致。
6.2.5 贮存和保护的具体方法按《仓库管理作业规范》执行。发生物料损耗时仓管人员填写《物料损耗单》以记录物料损耗状况,并及时追踪责任人员,必要时作出处罚;
6.3 包装:
6.3.1 根据顾客要求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由市场部*。
6.4 交付:
6.4.1 仓库部根据业务通知订单办理运输联系、交货手续。
6.4.2 仓管员根据《送货单》进行发货、并核对品种、规格、数量做好发货工作。
6.4.3 市场部必须将顾客需要在交货时一并送交的各类表格、资料准备齐全、交于仓库出货使用。
6.4.4 仓管员应对周转箱收、发有清楚的统计,以防散失。
6.5 标识:
6.5.1 所有标识按《标识与可追溯性控制程序》规定执行,并注意保护好各种标识。
"★33、企业应定期开展生产一致性评审活动。
当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包括人员能力、生产/检验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总成、供应商、生产工艺、作业环境、管理体系等)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应按照技术状态管理办法,对产品生产一致性实施控制,应有充分证据表明产品仍能满足批量生产一致性的控制要求。
当产品技术状态发生变更后,企业应按照有关程序文件对产品技术文件进行审核、批准,同时应按照《公告》管理规定办理产品变更或扩展手续,以确保批量产品的生产一致性。" "1、企业应按照技术状态管理办法,编制生产条件变更管理程序或流程,对批量产品的生产一致性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管理。管理内容包括生产条件的技术状态识别(标识)、控制、纪实和审核。其中,技术状态识别(标识),主要指产品结构和技术状态项目的选择确定、项目文件、编码、技术状态基线(技术状态时间点)建立等四方面内容。技术状态基线与对其批准的更改,共同组成批量产品现行批准的技术状态。
2、此外,应按照《公告》管理规定办理产品变更或扩展手续,以确保批量产品的生产一致性。
3、按照文件规定,由职能部门定期从质量、成本、生产能力、技术条件等多方面,评估企业生产一致性。
4、对于企业生产条件变更建议可行时,应组织试生产活动,通过样车符合性对变更条件后的生产一致性予以验证。" "1、查阅公司相关生产条件变更管理程序或流程文件;
2、查询近期公司人、机、料、法、环等方面主要因素的变化情况,查阅有关的评审记录及结果。
3、调阅产品《公告》参数,对照在产车辆变更后是否及时办理申请产品变更、扩展手续。" 生产一致性评审会议记录:高层人员变动、生产/检验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总成、关键供应商、生产工艺、作业环境、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时召开 5.6管理评审
《过程变更控制程序》、过程变更执行记录 7.2.2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7.3.7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产品变更控制程序》、产品变更执行记录,公告变更和管理 7.3.7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六、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 按照《汽车产业政策》、《汽车贸易政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要求,企业有义务,也应有能力为消费者提供相适应的维修、保养服务。重点关注企业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网点建设,以及营销和售后服务管理文件和有关记录。查看产品相对应的三册。
35、应建立和落实与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等有关人员培训系统,营销和售后服务系统人员应能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维修服务,满足用户对车辆保养、维护、维修的要求。 "1、企业应设立相应的部门或*部门负责营销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得到组织机构上的保证。
2、企业应制定营销和售后服务人员的管理办理和评价标准,编制人员培训计划(大纲)和培训课件,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方面和实际技能操作。
3、企业应有有关人员的年度培训计划,并保留培训记录和评价记录。
4、企业应该有能力指导或帮助特许的营销和售后服务公司进行其公司内部人员的培训,并定期实施监督,保留监督记录。
5、企业应明确企业内部及所属营销和售后服务公司的关键岗位,对关键岗位人员必须经过能力认定。
6、鼓励企业创建计算机化的营销和售后服务人员培训系统。" 查阅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记录。 6.2.2能力、培训和意识7.2.3顾客沟通8.2.1顾客满意8.5.2纠正措施
-/gjij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