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认证服务业
认证种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所在地厦门
发货地厦门或福州
时间45天内
ISO14000标准产生背景
我们知道ISO9000是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把关,那么ISO14000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温室效应加剧、酸雨不断蔓延、臭氧空洞的出现、水体不断遭到严重污染、土地大量荒漠化、草原退化、森林锐减、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中,可以说有大部分是由于人为对自然的破坏造成的。这些问题已经危及到了我们人类社会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面对如此严重的形势,人类开始考虑采取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各种各样的组织重视自己的环境行为和环境形象;并希望以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的管理方法来规范人类自身的环境活动,以求达到改善生存环境的目的。
首先开始酝酿制定这样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的管理方法的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是世界上大的非性国际标准化机构,它成立于1947年2月,主要从事各行业国际标准的制定,从而促进世界范围内各国贸易的友好往来以及文化、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内的合作。ISO自成立以来,已经制定并颁发了许多国际标准,其下设若干个技术会,其中*176技术会(TC176)在1987年成功地制定和颁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对改善企业的质量管理模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凡响。
进入9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ISO对此作了非常积极的反应。1993年6月,ISO成立了*207技术会(TC207),负责环境管理工作,主要工作目的就是要支持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并维持生态环境的质量,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平衡,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其职责是在理解和制定管理工具和体系方面的国际标准和服务上为**提供一个先导,主要工作范围就是环境管理体系(EMS)的标准化。为此,ISO秘书处为TC207预留了100个标准号,标准标号为ISO14001-14100,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
此后,一个全新的概念——环境管理体系(EMS)产生了。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组织的整个管理体系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环境管理体系这个概念产生以后,经过了3年的发展与完善,达到了可以用标准来衡量的程度。于是ISO考虑将其标准化,于1996年9月了两个国际标准——ISO14001和ISO14004标准,这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ISO14000目前已经颁布了将近10个立的标准。许多观察家乐观地认为,ISO14000产生的影响要远大于ISO9000,ISO14000前景到底如何,全世界人们密切关注着它的发展动向。
类型 过程、活动 环境因素 控制措施 监测技术(方法) 排放标准
向 大 气 的排放
发酵罐、反应釜等生产运行过程中挥发的产生的异味。
SO2、NOx、烟尘、粉尘。
车间粉尘废气:设置旋风除尘+水淋洗涤
车间和实验室香料废气:车间整体封闭,抽风后进行催化燃烧和活性炭吸附
实验室**废气:
设置收集、处理设施,接入车间通风处理系统
至少应包括:SO2:HJ 482氮氧化物:HJ/T42/43颗粒物:GB/T16157烟尘:GB 5468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27 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1 目的
为了达到规定的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此程序以控制供应商的安全和环保行为,避免事故发生和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所有为提品、服务的供应商的环境行为的控制。
3 术语
A. 供应商----在合同情况下向公司提品、服务的组织。
如:维修作业供应商、提供劳动力服务的供应商、化学品供应商、提供固体废物收集和清运服务的供应商等。
B. 发包方----在合同情况下接收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服务的公司各部门。
如:行政部等。
4 职责
4.1 公司对供应商安全环保管理原则是:
4.1.1谁与供应商签承包合同,谁对供应商的环境行为实施控制。
4.1.2 行政部负责对供应商和发包方的行为进行监督,以促使他们遵守公司的环境管理规程。
4.2供应商的责任
4.2.1遵守中国和江苏省的有关环境、安全和健康卫生法规和标准。
4.2.2在公司工作中遵守公司的环境管理规定。
4.2.3 在公司开展工作前,必须接受公司行政部所做的“公司供应商环境规则须知”的培训,并办理供应商入厂登记手续。
4.2.4供应商对其员工的作业行为和自带的设施器具负有全部的安全环保责任。
4.3 发包方共同的职责:
4.3.1 执行《相关方管理规程》。在与供应商签订“承包合同”时,必须同时签订 《环境保护共建协议》,它包括安全和环保两个方面具体条款应获得双方认同并签字,它将被列作“承包合同”的附件。
4.3.2 保管所签订的《环境保护共建协议》正本,并将副本一份转交行政部保存备案。
4.3.3 应要求供应商安全环保代表(一般由施工现场负责人担任)。
4.3.4 对供应商进行安全培训,发放《供应商安全环保规则须知》。
4.3.5 将公司有关环境规程、注意事项等告诉供应商,并在《环境保护共建协议》中他们必须遵守和执行的条款。
4.3.6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定期对长期供应商的安全环保行为进行考察,向主管提供考察报告。如涉及到重大环境风险的项目,可以请行政部协察,并提供环境咨询和考察审核意见(如重*程供应商有污染环境风险的设备供应服务商等)
4.3.7 对供应商的安全环保行为进行控制。
4.3.8 申请危险作业许可证,并查验与实施的危险作业有关的供应商人员的“许可”,这些是由部门签发的可从事某种危险作业的和工作许可证。
4.3.9 为供应商办理“公司临时出入证”。如果供应商人员中有非省内的人员,发包方须索取他们有关(指、务工证等),将复印件交行政部审核存档。
4.4行政部作为公司环境方面的管理监督者应对供应商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并要求发包方对其环保行为进行跟踪。
4.5 对大量常规材料的,行政部可以不与供应商签《环境保护共建协议》,但应索取所采购物品的有关安全环保资料,并向相关方传递,以确定安全使用的方法和防止对形成危害的处置方法。采购新化学品时须索取安全数据表(MSDS),以确定安全处置和应急响应的针对方法。
4.6 行政部应在《承包合同》和《环境保护共建协议》中,对供应商提供 的服务,如运输、包装方式、仓库保管、废弃物处置等,作出安全环保方面的规定。
4.7 行政部组织安排对发包方“承包合同”、“环境保护共建协议”签订人的培训,使他们获得相关的法律知识和知识,行政部予以协助。
4.8 各部门如需使用劳务工,由部门向行政部提出申请,并由行政部负责招聘。使用劳务工的部门对劳务工的安全、环保行为负有控制责任。
组织用于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应:
a) 依据风险和影响的范围、性质和时机进行界定(如工程初步设计、工艺复杂的流
程可采用危险可操作性分析(HAZOP)的方法),以确保其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b) 规定判别准则,进行风险分级,识别出可通过风险管理措施来削减或控制的风险
和影响1);
c) 与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
d) 为确定设施完整性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和(或)开展运行控制、监视和测量提供
输入信息。
在确定控制措施或考虑变更现有控制措施时,应按如下顺序考虑降低风险:
a) 消除;
b) 替代;
c) 工程控制措施;
d) 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
e) 个体防护装备。
组织应将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确定控制措施的新结果形成文件并予以保存,
对研究和技术开发、新改扩建项目、在役装置、停用封存、拆除报废等各阶段的工艺危害
分析信息应得到记录并保存。
在建立、实施和保持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时,组织应确保对健康、安全与环境
风险和影响以及确定的控制措施加以考虑。
组织应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a) 基础设施;
b) 人力资源;
c) 专项技能;
d) 技术资源;
e) 财力资源;
f) 信息资源。
组织应考虑法规的要求(如按法规要求**安全生产投入,提取安全费用),以及来自
各级管理者和相关方的意见,确保提供的资源适合于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性质和规模以
及风险控制的需要,应用于改进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并定期评审资源的适宜性。
5.4.3 能力、培训和意识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程序,以实现:
对于其工作可能产生健康、安全与环境风险和影响的所有人员,应具有相应的工作能
力。在教育、培训和(或)经历方面,组织应对其能力做出适当的规定,并对员工完成工作
的能力进行定期的评估。
组织应识别培训的需求,依据岗位风险和任职要求确定培训需求矩阵,根据培训计划
提供培训,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采取改进措施。培训程序应考虑不同层次的职责、能力
和文化程度以及风险。组织应对管理人员、操作岗位人员、相关方的作业人员、来访人员
根据需求和法规要求进行教育培训及告知。
组织确保处于各有关和管理层次的员工都意识到:
a) 符合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程序和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b) 在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健康、安全与环境风险,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
来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效益;
c) 在执行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针和程序中,实现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包括应急准备和响应(见5.5.10)方面的作用和职责;
d) 偏离规定的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实施ISO14000标准的意义
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以减少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实施ISO14000标准是贸易的“绿色通行证”。
目前国际贸易中对环保标准ISO14000的要求越来越多。我国由于不符合相关国家的环保要求,95年外贸损失高达2000亿元。
2、提高企业形象,降低环境风险,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创造商机。
3、提高管理能力,形成系统的管理机制,完善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4、掌握环境状况,减少污染,体现“清洁生产”的思想。
5、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减少各项环境费用,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6、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国策,不受国内外环保方面的制约,享受国内外环保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促进企业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