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 125 应通过自行检验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对原料和产品进行检验,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
126 自行检验应具备与所检项目适应的检验室和检验能力;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人员按规定的检验方法检验;检验仪器设备应按期检定。
127 检验室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妥善保存各项检验的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应建立产品留样制度,及时保留样品。
128 应综合考虑产品特性、工艺特点、原料控制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检验项目和检验频次以有效验证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净含量、感官要求以及其他*受生产过程影响而变化的检验项目的检验频次应大于其他检验项目。
129 同一品种不同包装的产品,不受包装规格和包装形式影响的检验项目可以一并检验。
4.1生产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严格按工艺规程规定条件,操作规程规定方法,生产指令规定内容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更改。
4.2生产过程各关键工序要严格进行物料平衡,符合规定的范围方可递交下一工序继续操作;若**过范围,必须查明原因,在得出合理解释,确认无潜在的质量事故后,经质检部负责人批准,中间产品方可递交下一工序。
4.3应严格控制在规定生产周期内完成生产任务。生产周期若有变动,要按偏差管理程序处理。
4.4易燃、易爆岗位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有效地实施防范措施,厂安全员要严格检查和防范。
4.5膏体的投料、装填、灌封工序均应在三十万级区进行,操作员应按岗位操作规程要求定时定量抽查产品装量差异,并将抽查结果及时记入岗位操作记录。
4.6生产过程各岗位的操作及中间产品的流转都必须在品保专员的严格监控之下,各种监控凭证都要纳入批生产记录;无品保专员签字发放的中间产品,不得往下一工序传递。
4.7各关键工序,如起草生产指令、配料、灌装、外包装等均要严格复核,防止差错或混淆。
4.8落实设备情况,保持设备完好以保证正常生产,严格按相应的维护保养制度做好设备保养工作。
4.9对各过程操作人员,由公司组织工作岗位适应性培训,培训内容的重点是强化工艺意识、工艺管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
4.10操作人员、质检人员,认真填写生产记录、检验记录,对出现不合格的情况,按《不合格品管理办法》处理。
4.11生产部组织实施工艺纪律考核,填写《工艺考核表》。
培训 138 应合理划分记录生产批次,采用产品批号等方式进行标识,便于产品追溯。
139 应通过培训促进各岗位从业人员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执行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意识和责任,提高相应的知识水平。
140 应根据食品生产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年度培训计划并进行考核,做好培训记录。
141 当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更新时,应及时开展培训。
142 应定期审核和修订培训计划,评估培训效果,并进行常规检查,以确保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
管理制度和人员 143 应配备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并建立**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
144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应与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水平和食品的种类特性相适应,应根据生产实际和实施经验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4.1原辅料的时效
4.1.1按原辅料的“有效期至×年×月”中规定的时间。
4.1.2原辅料应有一年内的盖有合格章的检验合格单。
4.2包装材料的时效
4.2.1瓶盖均应盖有一年内合格章的检验合格单。
4.2.2**过时效应重新检验。
4.3中间产品的时效
4.3.1配制后的原辅料应在24小时内使用完。
4.3.2贮存在中间站的尾料不**过24小时。
4.3.3 材料根据外*有效期至×年×月”中规定的时间。
4.3.4膏体乳化、及捏合中如遇突然停电无法继续操作,保存期限为12小时,**过12h重新检验,确定是否可用。
4.3.5制作完成的膏体,原则上应在48小时内完成填充作业。
4.3.6**过时效应重新检验并加做微生物限度检查。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4工艺用水(三十万级使用)
4.4.1停止制备一周必须全面清洗,经检查合格后才能使用。
4.4.2生产用水从制备到使用不**过48小时,**时则放掉。

BRC-Food《食品安全**标准》是 GFSI **食品倡议组织认可的食品安全标准之一,是食品行业重要标准。自 1998 年制定并颁布以来,一直定期进行更新,以反映食品安全方面的较新思想。2019 年 8 月 1 日,BRC 组织发布 BRC-Food *八版,并规定自 2019年 2 月开始,BRC-Food 的审核将依据*八版标准进行。本次更新,关注点在如下 6 点:鼓励产品安全文化的发展扩展对环境监控的要求,以反映该技巧日益增加的重要性鼓励工厂进一步发展安保与食物防护系统增加对高风险、高关注及常温高关注生产风险区域的要求的清晰度对宠物食品生产工厂的要求提供更高的清晰度确保在**范围内的适用性,并符合**食品安全倡议(GFSI)的标准以上变化,将会给未来的 BRC 审核带来如何何种改变,又对食品生产企业具体会产生什么影响,BRC 认证企业应加强哪些工作以达到 BRC 的较新要求?充分了解 BRC-Food * 8 版,对解答以上疑问至关重要。

4.1各生产工序结束,转换品种、规格前应彻底清场;连续批次生产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清场,与本批次无关的东西都要清场,清洁、消毒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但连续生产周期不得**过一周,若**过,也必须彻底清场,进行清洁及消毒。如遇包装粉体类产品,需停止其他共线产品包装,避免粉体扬尘对其他共线产品影响。
4.2清场要求
4.2.1地面无积灰,无结垢,门窗、室内照明灯、风管、墙面、开关箱外壳无积尘,与下次生产无关的物品(包括物料、中间产品、废弃物、标准和记录)已清离生产场地。
4.2.2使用的工具容器清洁,无异物,无前次产品及包装物的遗留物。
4.2.3操作台面、地面无前批次生产遗留产品。
4.2.4设备内外无前次生产遗留物,无油垢。
4.2.5更换品种或规格的非**设备、管道、容器、工具应按规定拆洗或在线清洗,必要时消毒灭菌。
4.2.6同一设备连续加工同一品种、规格的非无菌产品时,其清洗周期可按生产工艺规程及标准操作规程的规定执行,若未作规定,则按4.1执行。
4.2.7包装工序调换品种时,剩余的标签及包装材料应全部退料或销毁,剩余的待包装品、已包装品及散落的产品要全部离场,所有与产品接触的设备、器具要清洗干净,必要时灭菌消毒。
4.2.8一批产品生产结束后,垃圾袋要及时清理或更换。
4.3清场记录及清场合格证
4.3 .1清场应有清场记录。清场记录包括:工序、品名、规格、批号、清场日期、清场及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清场人、复核人签字等。清场记录纳入批生产记录。包装清场记录设立正、副本,正本纳入本批批包装记录,副本纳入下一批批包装记录之内。其余工序清场记录纳入本批生产记录。
4.3.2清场结束,由现场质检员检查合格后发给“清场合格证”,并挂在已清场区域。“清场合格证”作为下一品种(或同品种不同规格、不同批号)的开工凭证纳入批生产记录中。未取得“清场合格证”不得进行另一个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批号的产品生产。“清场合格证”内容应包括生产工序名称(或房间)、清场品种及规格、批号,清场日期,清场人员和检查人员签名。
4.4清场复查: 在生产开始前对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等进行检查,确认没有上一批生产的遗留物,保证不会对下一批生产造成污染、交叉污染、差错或混淆。
4.1生产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工艺规程及岗位操作法的各项规定,及时、准确、如实地做好生产记录。
4.2 工艺员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向操作人员讲解工艺规程及有关知识,定期考核,以便工人能熟练掌握操作内容、原理和要求。
4.3 操作中发现不正常现象,操作者必须立即报告品保专员和班组长,共同分析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4.4 执行岗位操作法以自检为主,班组成员之间及班组之间应由班组长检查。
4.5 生产部班组长每天检查操作法执行情况及生产记录,并填写工艺查证记录,生产部负责人经常检查工艺员对工艺查证的情况。
4.6分管**、生产部负责人、品保专员应经常检查岗位操作法及工艺规程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视情节轻重予教育或处分,以切实保证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法的严格执行。
4.1全体员工必须树立“安全**”的思想,坚持“预防为主”方针。
4.1.1每年定期组织进行安全教育,使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观念。
4.1.2新到员工,须经厂、所在部门、所在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并经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
4.1.3严格要求岗位操作者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禁违反岗位SOP进行操作。
4.1.4公司组织设备、生产、物控、品管等部门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安全隐患制订整改措施。
4.2防止污染、混淆、差错、异物混入事故发生。
4.2.1员工进入岗位操作时,应按规定穿戴劳保用品,严格执行岗位SOP及安全操作要点,上下班执行交接班管理。
4.2.2重点操作如配料、称量、投料、清洁、清场等须经认真核对,严格执行复核、复查管理。
4.2.3对物料、生产及设备执行状态标志管理,防止差错。
4.3防止设备事故发生
4.3.1操作人员应认真学习所操作的机器设备的有关知识。
4.3.2一切生产设备,要先检查后运行,做到安全运行,遇到异常情况要立即停车检查,排除故障,平时要做好设备维护保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4.3.3电气设备(包括其他附件),不准用水直接冲洗,要防止受潮,如有漏电应修理,防止触电事故。
4.3.4任何设备在运转时,不能用手伸入或其他物件去碰撞,如有其他物件跌入皮带和齿内,要先停机,再排除故障。
4.3.5任何设备在检修时,要切断电源,挂好状态牌,进入容器内部,要有人监护。

4.1凡不合格原辅料不准投入生产,不合格的的中间产品不得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成品不准出厂。
4.2发现不合格原辅料、中间产品和成品时按要求管理:
4.2.1立即将不合格品隔离于规定的存放区,挂上明显的不合格牌;
4.2.2填写不合格品处理报告单,内容包括品名、规格、代号、批号、数量,查明不合格品的日期、来源,不合格项目及原因,检验数据及负责查明原因的有关人员等并分送各有关部门。
4.3由质检部会同生产部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负责处理的部门限期处理,质检部负责人批准后执行,并有记录。
4.4正常生产中剔除不合格品,应标明品名、规格、批号、数量等,妥善隔离存放,根据规定处理。
4.5生产中产生的,由生产部负责人写出书面报告,内容包括质量情况、事故或差错发生原因、补救方法、防止措施,报质检部审核决定处理程序。
4.6必须销毁的不合格产品由车间填写销毁单,并经质检部负责人批准后按规定销毁。
-/gjijea/-
http://linfujia.cn.b2b168.com